6月13日晚,伟德官网下app官方网站“經典浸濡”大講堂第四十講——審古籍之美 聞華夏之韻,在學校音樂廳舉辦。此次主講人由學院視覺傳達系專任教師李暢擔任。
書籍作為一種媒介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,自身的發展曆史也成為了文明的一部分。古籍之“古”,有兩層含義:一是指1912年1月1日以前出版的圖書,才能被稱為古書;二是指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趣味,古并不隻是古代的“古”,還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永恒感的追求。
本次大講堂,我們調慢了時間的流速,在主講人的啟發中,重新思考被生活一筆帶過的老問題,為什麼古時的文字排版是從上到下的?信息的介質經曆了怎樣的變遷?為何竹子在中國傳統審美中舉足輕重?諸如此類這些我們早就習以為“常識”的知識,溫故而知新。
古籍之古,是一種文化傳承,是瞬間永恒的妙悟境界在文化中的落實。古籍在校勘、用紙、裝幀、刻印等角度,體現了國人在文明傳承方面用心的極緻,它不隻是知識的承載物,還是一種藝術品。古代人對讀書懷有敬畏之心,這亦體現在古籍的編纂設計上。古籍原本之書寫方式,比如豎排,比如無标點,這種看似不方便的閱讀形式就是為了拒絕快餐式的翻閱,使得讀書人必須以迎接的姿态,來回反複的溯洄與溯遊中,才有可能與古籍發生感通,從而能夠更深地進入到古籍之中。
通過主講人精彩的講解,讓在場的觀衆了解到了古籍是如何走進現代人生活的,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文化的魅力,隻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、人文精神、價值理念、道德規範,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。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,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。
終審:黨委宣傳部